科學確定新型儲能技術分類,加大儲能材料與裝備開發投入
就新一代儲能材料及相關裝備制造,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潘復生院士與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院士、中國工程院李衛院士等組織有關專家開展了相關的戰略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議。
今年兩會期間,潘復生在與干勇院士、李衛院士等組織有關專家開展的戰略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
其一,理清思路,科學確定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領域,科學確定戰略發展重點。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和文件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體現了戰略眼光。但目前的情況是很多文件和政策中有不少內容并沒有真正厘清什么是新型儲能技術、什么是新型儲能產業、什么是新型儲能產業的發展重點,有不少內容把傳統儲能產業的改進作為新型儲能產業。建議中央有關部門加大戰略研究力度,科學確定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領域,科學確定戰略發展重點。只有做到科學分類,才能合理制定政策支持范圍,才能出臺科學的產業正確導向。
其二,加大對顛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技術的開發投入,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具有戰略意義的鎂儲能材料的開發應用。在新一代前沿性儲能材料領域,我國在國際上有顯著的技術基礎和優勢。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有世界上最大的鎂電池研究團隊和鎂固態儲氫團隊,開發的多種鎂離子電池和鎂儲氫材料其主要指標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在鈉電池的發展中成績顯著,多款鈉電池的技術指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鎂固態儲氫工程化也正在積極推進。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等在稀土固態儲氫方面已開始規模產業應用。廣東省科學院、廣東省國研公司、重慶大學、中國汽車研究院等在新一代儲能裝備與檢測技術等方面也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礎。我國有能力整合全國和全球的力量開展工作,但目前國家在真正的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上支持力度很小,建議有關部門在強化對抽水蓄電等傳統儲能技術改進和推廣的同時,加大整合力度,發揮制度優勢,突出我國以鎂為代表的戰略資源優勢,加大對顛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技術的開發投入。
其三,盡快規劃建立全國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啟動建設“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國家實驗室。研發平臺是人才聚集和產業技術開發的基礎,沒有先進完整的研究平臺,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產業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大的突破。目前全球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的研究盡管已成為熱點,但研究平臺呈現小而散的特點,目前是世界級高水平平臺建設的重大機會。我國有制度優勢,可以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兵團科研攻關能力,完全可能在3-5年內在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領域建成世界級研究平臺,聚集一批世界級人才開展工作,開發一批國家急需的新能源儲運材料與裝備技術。重慶在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領域建有一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四個相關的國家實驗室,有好的技術優勢和工作基礎,建議整合重慶等有關省市的基礎,高層策劃,全方位布局,盡快啟動籌建國家實驗室。
其四,加快發展新一代儲能材料與裝備專業技術服務機構。鼓勵第三方研發、試驗、檢測檢驗機構做大做強,加快建設國家氫能動力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規劃建立一流的碳排放檢測平臺;實施標準化發展戰略,建立完善的標準化工作機制,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構建面向全行業的研發、試驗、認證、檢測、計量等公共服務體系。
第十一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
雙碳目標下,儲能產業呈現全面井噴之勢,ESIE2022匯聚200多家儲能一線品牌,展覽面積突破40000平米,開設了5個展館。同期舉辦超過30+場主題論壇和特色活動,200個新品發布,300+行業權威專家精彩演講。預計將有10萬人次來自政府機構、監管單位、科研院所、電網公司、發電集團、系統集成商、儲能設備廠商、能源服務商等行業同仁齊聚,共同聆聽產業前沿之聲,共探產業發展之勢,是2022年不容錯過的儲能產業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