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突破臨界點開始競爭“業態鏈”
新能源汽車進入“井噴年”,在傳統燃油車銷量不振的同時自主品牌“引爆”了新能源汽車市場,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著力破解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已經在全球賽道“拔得頭籌”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迫切需要抓住未來3至5年的關鍵期,實現從“生態鏈”到“業態鏈”的升級,在迭代競爭中實現高質量擴張。
產銷繼續創新高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1年1至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繼續創新高,累計產量已超過300萬輛,銷量接近300萬輛。11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17.8%,繼續高于上月,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達到19.5%。
自2015年至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自主品牌迅速崛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由導入期邁入了快速增長期,帶動中國汽車產業在世界舞臺上占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汽車動力系統專家、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歐陽明高預計,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500萬輛,2030年約為1700萬輛至2000萬輛,經過數年時間與燃油車的拉鋸戰,中國汽車電動化已經突破臨界點,未來幾年增長曲線會呈現出“陡峭增長期”。
記者根據公開數據初步統計,截至11月末,2021年全國161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量中,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亞迪合計貢獻了約60萬輛,銷量排名前四位的車企貢獻了增量的近一半。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銷量格局來看,新能源汽車“井噴年”的特點,一是形態走“小清新”之路,二是綠色環保“雙碳”貫徹到底,三是價格“極度親民”。
面臨問題仍待解
在銷量快速提升的同時,芯片、電池、合規性是2021年困擾新能源汽車的難題。
業內人士認為,芯片短缺的核心原因,一是標準體系不健全,二是缺乏測試認證流程,三是技術研發能力不足。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現在還沒有自己的汽車芯片標準體系,更多用的是國外的體系,但與我們新能源智能汽車對于數據安全、智能化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新能源汽車電池續航能力瓶頸和車主的里程焦慮,集中表現在北方氣溫下降后,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受到影響。一家新能源車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山東、河北、黑龍江等地的純電動汽車車主冬季最為焦慮的就是電池續航里程的快速下降。
“冬季如果打開暖氣,續航里程往往瞬間減少。”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電池百人會理事長于清教認為,冬季氣溫降低,電解液電化學反應阻力增加,電池容量就會降低,從而導致續航里程縮減。此外,冬季電動車空調用電、寒冷環境造成的行駛阻力增加,也都會造成電動車在冬季的能耗升高,續航里程下降。
此外,一些新能源車企屢屢爆出“踩紅線”行為。例如,近期小鵬汽車違法采集43萬余張人臉照片被處罰、門店銷售被指“加價提車”;蔚來汽車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被罰款;歐拉好貓車機系統芯片降級,涉嫌虛假宣傳遭車主聯合維權等事件。
常年從事汽車品牌營銷的市場營銷專家曾麗凡告訴記者,這些問題暴露出新能源汽車“井噴式”爆發背后潛藏的問題,相關車企尤其是行業“新兵”在渠道管理、產能規劃、品牌建設上存在的漏洞,甚至缺乏嚴格遵守行業規則和法律法規的決心。這些問題或許通過輿論引導等方式能夠短期應對,但長期來看必須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在“迭代競爭”中全面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汽車產業迫切需要抓住未來3至5年的時間,實現從生態鏈到業態鏈的建設,在“迭代競爭”中實現全面發展。
首先,加快構建“芯片伙伴圈”。上汽通用五菱技術中心電動化總監邵杰對記者表示,五菱正在加快推進“強芯”戰略,將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國產芯片測試驗證與應用平臺,集成上下游供應鏈資源,形成以主機廠、零部件供應商、國產芯片商三方聯動的開發模式。
其次,加快建設“生態出行圈”。專家建議,一方面要不斷布局新技術實現“續航突破”,另一方面則應通過打造“充電圈”“換電站”等方式,減少車主的“里程焦慮”“低溫焦慮”。這方面,工信部10月公布了11個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城市名單,提出切實加強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組織實施,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業內人士認為,廣西柳州的新能源出行“生態圈”的方式值得借鑒,比如,上汽通用五菱“無須鉆地,無須上橋,無須精準停車”的全自動換電站,單次最快換電僅需三分半鐘,與加滿一箱油的用時相當,極大降低了時間成本。
再次,車企應構筑“監管自律圈”。廣西師范大學劉俊清博士對記者表示,新能源車企在產銷過程中的“進退失據”問題,以及這一過程中工信部、網信辦等多個部門合力監管的效果表明,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造車企業,只有在強監管的過程中形成“自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行業潛力,實現良性市場競爭,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