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綠色復蘇”道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廣泛共識。6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郭孔輝在2021全球智慧出行大會·中國國際智能網聯與新能源商用車論壇上指出,在我國“雙碳承諾”的關鍵窗口期,“綠色”商用車的普及,關乎我國汽車產業和經濟社會整體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汽車技術與標準的制定也要尊重市場和區域發展特征,現階段仍然需要新能源與電動技術的結合和互補。
商用車減排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鄉村振興開啟了各行各業的新藍海,乘用車和商用車開始“駛入”農村,將極大拉動鄉村經濟發展。
發展汽車產業離不開“能源消耗”這個話題。2020年,中國的重型卡車已經占到全球銷量的七成,客車和輕型卡車等在全球的占有率也都超過了一半。不斷增長的柴油車保有量,帶來的是不斷增長的碳排放量。
郭孔輝指出,商用車在我國汽車保有量和新車銷售量中僅占20%,但年消耗車用燃油和碳排放量在交通領域卻高達50%以上,因此在使用環節,減少碳排放、實現新能源化和電動化刻不容緩。
碳達峰、碳中和并不是就氣候談氣候、就低碳談低碳,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戰略,商用車綠色發展、節能減排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
“電驅動技術已經在小型乘用車上不斷滲透并取得突破,由于使用成本更低、故障率低、可靠性高,電動化也成為促進大型商用車發展的動力。”郭孔輝說。以宇通純電動礦用車為例,其目前已經實現了零污染,而且在能耗上比傳統礦用車節能70%,同時,其綜合運輸效率比傳統礦用車提升25%以上。
“著眼當前發展階段,商用車適合從燒甲醇或天然氣開始,逐漸過渡到純電和燃料電池,‘螞蟻啃骨頭’的替代方案在起始階段較為可行。”郭孔輝指出。
節能減排應遵從區域經濟特征
郭孔輝表示,盡管電動汽車產業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取得快速發展,但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交通需求差異巨大,導致汽車市場的不平衡,部分地區的百姓對購買電動汽車仍有不少顧慮。
從我國的具體情況來看,振興廣大農村經濟和高質量脫貧事業需要大量貨物與人員運輸量,這種新添加的運輸量應該是低碳化的,而且還應該是欠發達地區百姓買得起、使用方便的“綠色國民車”,因此,小型低速電動汽車是短期內滿足這些要求的最佳選擇。
從成本來看,小型低速電動汽車僅2萬~3萬元一輛,不需要加油,在自家充一晚上電就夠用一天,使用耗電成本相當于汽油車成本的1/10。此外,欠發達地區還不需另外開發電力來源,也不用建設龐大的充電樁網絡,能夠實現“人盡其用、貨暢其流”,是現階段西部大開發、農村城鎮化、現代化和實現欠發達地區脫貧的理想交通工具。同時,還拉動了地區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成熟。
“在農村等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發展‘綠色國民車’,成本與價格都不宜過高,不能裝太多的電池,發展速度也要放緩。”郭孔輝表示,“簡而言之,我國發展汽車產業、制定技術與標準,要尊重市場和區域發展特征,應因地、因時制宜。現階段,仍然需要新能源與電動技術的結合和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