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不能一方面要求中方減煤,一方面又制裁中國光伏企業。”11月2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明確對美表明立場。但就在次日,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新一輪制裁行動又出現新跡象。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11月3日,一篇題為《突發!外媒稱隆基可能成為美國打擊中國太陽能組件制造商的下一個目標》的文章引起業界廣泛關注,文中提到:“隆基已被告知其海運貨物預計將在五個港口滯留,預期這將會對隆基造成廣泛的影響”。
當晚,隆基股份(SH:601012)發布公告確認了此事,公告稱,自 2021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美國海關依據暫扣令(WRO)對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美國子公司出口到美國的共計40.31MW組件產品進行了扣留。
美國的這一做法,讓中國光伏企業哭笑不得。今年以來,美國頻繁針對中國光伏采取各種制裁措施,從將中國硅料廠列入“實體清單”,到美國太陽能制造商聯盟申請對中國光伏企業施行反規避調查,再到如今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進行扣留,這些明火執仗的打壓動作讓中國光伏從業者不堪其擾。
好在是,雖然美方挑起的事態不斷“惡化”,但中國光伏發展節奏依然健康有序。與十年前相比,如今中國光伏應對風浪的能力顯然已不可同日而語。“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光伏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不會停止!
十年制裁,手段層出不窮
回首2011年,彼時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90%的產品銷往海外,在全球市場上舉足輕重,也就是從那時起,美國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制裁開始了。
2011年,美對華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立案,拉開了歐美“雙反”的序幕;2012年,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組件征收第一輪反傾銷和反補貼稅(AD/CVD)。同年,受美國影響,歐盟也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立案。
當時,中國光伏企業大多依賴于海外市場,美國約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份額的10%左右,而歐洲則占70%,歐美聯手“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帶來致命一擊,大量中國企業因出口銳減而破產。
2014年,美國對中國制造商進行二次“雙反”,對臺灣光伏電池制造商征收新的關稅;2018年1月,特朗普啟動201條款,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30%的關稅。時至9月,特朗普政府啟動301條款,對325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征收10%的關稅,其中包括光伏組件、逆變器、接線盒和背板;2019年5月,特朗普政府將301條款的關稅水平從10%提高到25%。
這十年來,美國采取各種手段打壓中國光伏的力度一直在增加,這一狀況并未伴隨美國總統換屆而有所好轉。
2021年1月,拜登上臺僅僅五個月后,美國商務部便將四家中國光伏硅料廠列入“實體清單”,其中包括合盛硅業、大全能源、東方希望和新疆協鑫,就此開啟了對中國光伏的新一輪打擊。
所謂“實體清單”,其實就是一份“黑名單”,一旦被列入此榜單就剝奪了相關企業在美國的貿易機會。而美國將中國硅料廠“拉黑”的原因是這些企業地處新疆,編織的“莫須有”罪名是強迫勞動、侵犯人權。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明確指出問題本質所在:從棉花到光伏,美方以人權為幌子,不擇手段打壓新疆產業發展,霍亂新疆,(是要)遏制中國發展。
“實體清單”的手段,給中國光伏出口造成了實質性影響。2021年6月,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發布了暫扣令(WRO),禁止從“實體清單”中的合盛硅業及其子公司進口金屬硅,以及使用了合盛硅業硅材料衍生或生產的貨物和太陽能產品。
2021年8月,有外媒報道稱,晶科能源、阿特斯太陽能和天合光能等一些中國光伏企業的組件產品相繼被扣留。根據暫扣令規定,如果貨物被扣留,進口商有三個月的時間提交文件進行反駁,三個月后,若產品仍存在嫌疑,進口商有60天的時間安排其再出口,如果產品在此期間后仍留在入境口岸,則視為廢棄和銷毀。
被扣產品的數量雖然都不大對企業實際影響有限,但對企業的股票走勢卻有著明顯打擊。以隆基股份為例,11月3日,在其被曝出受美國暫扣令扣留組件的當天,股價便下跌8.98%,市值跌掉近500億,直接跌破了5000億元大關,行業議論紛紛,各種負面傳聞紛至沓來。
與此同時,美國太陽能制造商聯盟又“挑事”,申訴指控中國光伏企業利用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的實體,規避美國對中國涉案產品正在實施的反傾銷及反補貼稅,其指控名單中幾乎包含了所有中國一線組件廠商。這一舉措令已持續十年的“雙反”再次升級,一時間,中國光伏出口又烏云壓頂般風雨欲來。
今非昔比,中國光伏不怕邪
拜登政府對中國光伏進行新一輪打壓,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在今年3月,拜登政府推出《美國就業計劃》,該計劃是一項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支出計劃,其中一項重點工作便是提高美國在全球清潔能源市場上的競爭力,打擊中國光伏有利于保護美國本土清潔能源產業。
另一方面,從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中美貿易摩擦就從未停止,拜登上臺后情況仍未好轉,在中國堅持原則、毫不畏懼之下,美國試圖升級施壓來使中國就范。但中國并不會無原則的退讓,正如德國新聞電視臺的報道評價:“中國已經對美國的對抗政策失去耐心。這是對美國的一個警告,如果美國依舊采取強硬政策,中國也將奉陪到底。”
但是,這些措施又起到什么作用呢?中國光伏反而是在打壓下發展的更好了!
十年前,“雙反”打倒、削弱了無數中國光伏企業,而幸存的企業則通過開拓國內市場,建立海外工廠等措施成功發展壯大,乃至一步步向前將中國光伏產業推向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現在,已是全球龍頭的中國光伏,再次面對美國的制裁早已不是當初哪般擔驚受怕,中國光伏依靠自力更生把腰桿挺的筆直。
如在被列入“實體清單”時,合盛硅業就對投資者表示:公司不直接向美國出口工業硅,有機硅市場目前下游需求旺盛,訂單飽滿,生產經營正常;新疆大全也回應稱:公司目前沒有直接向任何美國公司銷售產品,也沒有向美國公司采購產品,考慮到美國光伏市場需要的硅料占全球10%左右,不會對公司業務產生重大影響。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目前我國光伏制造業非常強盛,硅料產能長期處于自用不足的狀態,尚要從海外大量進口。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2020年度,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10.08萬噸,而出口量僅為0.25萬噸,“實體清單”對我國硅料領域的打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如暫扣令事件。以隆基為例,在其產品被美國海關扣留后,公司在公告中以三點闡述了卻了投資者的擔憂:
首先,本次因暫扣令被美國海關扣留的組件產品共計40.31MW,約占公司2020年度出口美國銷量的1.59%,目前公司對美國市場的發貨仍在正常進行,以滿足美國市場的客戶需求。
其次,2020年美國新增光伏裝機占全球總裝機規模的14.8%,公司的銷售區域布局全球,不會對美國單一市場產生重大依賴;最后,公司已建立了相關產品的追溯性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能夠提供相關產品的可追溯證據,以證明本次美國海關暫扣組件產品所采用的硅原料符合美國政府的監管要求。
公告出示的當天,隆基股份的市值便重回5000億元。
不難看出,隆基在此番回應中是頗為自信的——被扣留的產品對公司運營影響非常小,且可以證明沒問題。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市場是全球,美國只是其中之一,對全局影響不大。
此外,面對美國升級“雙反”規模推動反規避調查一事,事實上這份調查至今還在醞釀階段。今年8月,自美國太陽能制造商聯盟提出此項申訴后,進展便一拖再拖,最新消息是,此事目前還處在補充申訴者實名信息的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光伏企業也做好了面對反規避調查的準備。有報道稱,今年8月,晶科能源宣布,與瓦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一項長期多晶硅供應協議,瓦克將從2021年9月至2026年12月向晶科供應超過7萬噸多晶硅,生產來源為德國和美國。借此,晶科能源就可成功規避“反規避”,因為反規避措施限制的是使用中國產的多晶硅原材料、在東南亞部分地區加工成電池組件的公司。
至此,美國對中國現階段展開的制裁措施基本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中國光伏企業在美國新一輪制裁之下早已是處變不驚、化為無形。
非常諷刺的是,美國的制裁措施,“制裁自身”的效果倒是更為明顯。
例如,針對隆基產品被執行暫扣令一事,有業內人士指出:美國本土2.4GW的組件制造產能完全不足以支撐其持續上漲的光伏發展需求(美國能源部預測,21-25年均超30GW,25-30年超60GW),制造關稅或進口壁壘,后果都將由美國本土企業承擔。此前,美國已有超200家太陽能公司通過美國光伏協會聯名請愿要求駁回擴大進口關稅范圍的提議,這是來自美國民間的滔滔民意,白宮的政治操弄者們,該要屈尊聽一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