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BBA自己也沒有想到,曾經在燃油車高端領域無往不利的自己,竟然會在新能源市場上栽跟頭。
可事實就是如此,在時代變革的浪潮前,每一個人都要受到巨浪的顛簸,而根基越深,受到的沖擊也就越強。
或許有人會質疑,雖說BBA輸在了新能源上,可是寶馬ix3每個月銷量還是有幾千啊。確實,寶馬的新能源車算是表現良好的,但和特斯拉、“蔚小理”等月銷過萬的新能源巨頭相比,確實有些丟了“老貴族”的身份和面子,而奔馳EQC、奧迪e-tron等月銷幾百的慘淡戰績就更不用提了。
而寶馬ix3的“勝出”,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燃油版本的X3價格在四十萬左右,而ix3在官方直降7萬的“屠龍刀”下,硬生生被砍成了燃油、電動同價的形式??紤]到動力電池的高成本,當下熱銷的ix3到底是盈是虧,恐怕只有寶馬自己心知肚明了。
“巨象轉身”,難上加難
在電氣化變革的今天,BBA們輸在了新能源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但BBA們到底輸在了哪里?可能有人覺得他們起步太晚,被新勢力和自主品牌搶占了風光,但其實,BBA們的起步還真不晚。
早在2007年,寶馬就啟動了“Project i”項目,準備將新能源汽車投入量產計劃,而在2010年,奧迪也發布了e-tron。甚至在特斯拉剛剛崛起的階段,BBA三家還曾聯手合作,想要絞殺這個初生的幼苗,但無一不以失敗告終。
而正如此前文章所講的那樣,傳統車企在燃油車市場的長久優勢,正是阻止他們向新能源轉型的最大阻力,根深蒂固的傳統、固有體系的良好優勢、以及高層的反對,都是“巨象”轉身的難點所在。
起點相同,技術無優勢
等到“老貴族”們終于抵不過時代的沖擊,轉過身來時,卻已經為時太晚。
從第一批電動車身上,我們并不能看到BBA有多少優勢,首先“油改電”就是一個硬傷,其次,在造車新勢力動力電池、科技配置都快玩出花的時候,BBA的新能源車型還充滿了燃油車的影子,是不是有些過于落后了?
其次,在新能源市場,大家的起點其實都是一樣的,甚至BBA們的起點比新勢力還要晚一點。在電池、電機、電控三大要素配置差不多的同等前提下,動輒大幾十萬的BBA有什么值得必選的嗎?
高端車型的消費受眾群體畢竟是少數,BBA所面向的群體本身也就是高端用戶,在新勢力二十萬不到就能買一輛動力充足、造型好看、配置豐富、科技智能電動車的環境中,大批消費者自然會選擇投入性價比的懷抱,而不是為了品牌,多花十幾萬去購買一些好看的燈、更軟的座椅、高端的車標這些實際用處并不大的配置。
BBA贏在了品牌,卻輸掉了技術優勢。
溢價不可取,年輕人缺乏認同感
此外,隨著Z世代的出現,現在以90后、甚至00后為主的消費者群體們,早就沒了什么豪華品牌的認同感,BBA好嗎?當然好,但幾十萬的售價并不是年輕人能買得起的。
對比一下國內市場自主品牌,八萬塊可以買到1.5T的自動擋SUV,十五萬能買到大多數續航持久的純電動車,就連混動車型我們也有著自己的技術,保證續航還能享受駕駛平順感,兩相對比一下,傻子都知道怎么選。
哪怕大家真的追逐于高端品牌,蔚來、理想、特斯拉這些最先進入大眾視野的新能源品牌也足夠大家選擇了,反過來看,在車企內卷爭搶消費者的當下,依舊堅持同品質高品牌溢價的車企,恐怕只會得到大家同情的目光。
總結:
在新能源時代,BBA想要大象轉身,最先做到的還是應該看清當下,先把溢價的事情解決掉,哪怕真的不知道從何改起,看看隔壁凱迪拉克LYRIQ,抄一下作業,也比固執己見一意孤行要好得多。